职教动态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中等院校高等院校 招生专业 职校资讯 关于我们 在线报名 入驻申请
学校库
不限 鹤壁 三门峡 漯河 驻马店 信阳 周口 濮阳 开封 商丘 焦作 安阳 平顶山 南阳 许昌 新乡 洛阳 郑州 济源
学校类型
不限 普通中专 技工学校 职业高中 成人中专 高职院校 本科院校 职业培训 其他学校
分类

以“三个聚焦”推动职教课程改革

职教动态    2023-09-19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其中开展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是11项重点任务之一。课程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高质量的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其适应性的关键核心。为此,笔者所在的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化推进课程建设,增强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引领课程改革与建设创新。

聚焦课程价值导向,提高课程的适应性

一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系统设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十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注重深化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伦理等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了课程思政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对接“双标”,引入“四新”,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深入研究专业教学标准和“1+X”职业能力评级标准等,将“双标”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一一分解对应到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而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要求。将行业企业最新的标准、工艺、技术和规范融入课程内容,重构专业课程模块教学内容,这是开展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设计的重要步骤,确保了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同时,重构专业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设计,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推动专业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

三是实施分类分层培养,主动适应人才发展需求。根据生源类型、文化基础差异和发展目标不同,将一个专业或专业群的学生分为“高素质技能卓越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三个不同方向。遵循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根据产业需求、行业企业要求和学生建议,明确三种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等,分类编制定制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运用目标导向理论,分类构建定制化课程体系,开发适合不同人才需求的课程,提供“定制式”可选课程菜单。

聚焦课程资源建设,紧跟产业技术发展

第一,搭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依托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资源融合,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室513个、校外实习基地457个,集团企业捐助1亿余元教学用仪器设备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进技术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科研平台6个,组建技术团队15个,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形成“双主体、多形态、分段式、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采用多种教学形态、分段式教学和工学交替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实施“一群一院”“一院一品”计划,每一个专业集群对应一个或多个产业学院,有效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紧跟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

第二,引入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场域转变。建设教学资源库、学校虚拟仿真平台、智慧教室等,课程资源向动画、仿真、VR、AR迭代发展,满足基于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从单一的线下课堂到线上网络课堂、线下实训课堂、线下仿真课堂等多维信息化课堂转变。构建梯次化在线课程体系,树立了全面建设在线课程理念,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体系,通过智慧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所有课程完成在线课程建设,适应“互联网+”教学环境。目前,学校已累计立项153门校级精品课、33门省级精品课、19门国家级精品课,形成梯次发展、螺旋提升的良性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提高。

第三,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新形态教材。基于岗位群工作过程,由校企双方专家共同开展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职业能力清单,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教材学习任务,从“基本原理、实操技能、综合应用”三个维度将基于岗位群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向基于人的能力点迁移,融入交互式动画、虚拟仿真、VR技术、AR技术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态教材。

聚焦课程团队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

首先,组建校企混编、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学校要求所有专兼职教师都要编入课程建设团队,全员参与课程建设,积极吸纳企业兼职教师进入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中企业导师的作用,深度参与到课程建设与改革中,为校内教师授课提供真实的产品项目案例、技术规范标准,合作开发实训项目;企业导师所在企业承担校内教师企业实践任务,并担任企业实践指导教师,双方互学互研共同提高;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一起,开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攻关、新标准研发等,为教师技术技能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条件保障,为课程深层次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新了“三段七步三循环”模块化协同教学、“三做三评一拓展”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情境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等教学方法,借助数字孪生技术、VR技术等新一代信息化虚拟仿真技术和手段,实施“理、实、虚”一体化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层次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式精准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学习者向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转变,全面提升了学生学习内生动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其次,实施“多元化立体化多维化”教学评价。以笔者主持的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数控机床控制技术”为例,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以学习任务成果为教学评价要素的主导向,针对学生完成的每一个任务,引导完成学生自主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环节,引入“督导、教师、学生、学习平台”四类评价主体,强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四结合,形成评价过程的“立体化”;改变过去能力本位主义思想,强调知识、能力和素养并重的评价内容“多维化”,通过多元立体多维评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发展动能,强化过程评价,注重增值评价,记录学生成长画像,提高学生内生动力。

热门文章